个人认为器材不挡住画面的情况下尽量低为好,这样在观看水面和赛车场景的时候,感觉比较真实。关于DIY画框幕玩的是乐趣,不差钱最好就直接上品牌成品幕布吧!省心。
侧墙:房子的位置在靠近马路,噪音还是比较大,所以考虑利用凸窗来做隔音,用一个旧的书柜横放制作空腔。为了更好的遮光,基本上堵住整个凸窗,但保留书柜的一个隔层留出小窗利于透气和采光。
后墙:由于房间的进深只有3.8米,无法投射133寸的幅面,也没有合适的短焦机器可选,所以才用前镀膜反射镜延长投射距离,事实证明,对效果没有影响。因为房间小而且是全黑环境,所以亮度完全没有问题。但安装和调试增加了不少难度,先在cad软件里面根据投影机的投射距离和空间进行精确计算,否则有可能会出现投影机遮挡反射光路,我这个基本上是切着投影机下沿而过的。反射的角度也要尽可能靠近画面中心,画面光线才比较均匀。
顶面:吊顶的处理是当时工作量比较大的工程,主要是读到一篇李鹏展写的《一个令我不能离位的听音室》所影响,文章中提出扩散板如果要用就要满铺天花几片是没有作用的,所以当时也就尝试做了。这个阶段的声音感觉到高音是比较好的,但低音没有解决问题。当然后来我认识到小房间声学重在吸,所以大家也就会觉得奇怪怎么扩散体装在吸音体上面,吸引体是后期制作挂上的。
摆位:由于空间狭小,又希望画面都撑满前墙,所以给主箱的摆放位置就少之又少了,可以看到光路基本上是切着音箱边缘而过的。开始主箱是向前靠着墙,声音非常糟糕。后来不断研究摆位,运用刘汉盛的螺孔摆法,这个摆法号称第二次喇叭摆位革命,两个主箱交叉于皇帝位前方,声音的左中右分离度大大提高,音场的宽度也增加许多,不仅减轻了驻波的影响,结像也更好,最为重要的是,这个摆法不会挡住投影光线。这么多优点,简直是小房间的救星!!后来不管声学改造做了多少,这个摆位仍然是感觉最好的。
本人最后实践证明,基本符合螺孔摆法的说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附:螺孔摆法资料:http://www.sthifi.com/Article/ViewArticle.asp?id=4126
螺孔摆法的特色三一七比例法的喇叭摆位中,传入聆听者耳朵最大量的是直接音。而且,如果喇叭向内投射角度很小的话,喇叭所发出的声波可能会在前、后两堵相对的声波可能会在前、后两堵相对的墙之间产生许多反相(相互抵销或相互增强)影响。而螺孔摆法由于将两喇叭拉到两侧墙边,而且向内投射角度要至少四十五度或更多,因此所听到的声音是以间接者为主。这就好像我们在音听厅中听现场音乐,所听到的也是乐器演奏出来之后,再从整个音乐反射到耳朵的间接音。我们都知道,舞台上的声音一定要能够充分送到观众席,观众才可能听到好的音响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霍洛杂维兹一定要在「霍洛维兹螺孔」那个地方摆钢琴的原因。同样的,找到房间中喇叭与空间共鸣效果最好的那个点来摆喇叭,那也就是「螺孔」摆法的精义所在。螺孔的好处经过两、三个月来的多次实际摆位经验,我归纳出螺孔摆法的好处如下:
一、声音的左、中、右分离度大大提高。如果您听的是三个人的演奏,就会发现左、中、右三个人分得很开。如果是四个人演唱,也会发现左、右两个人特别偏左右,中间则有两个人。假若您的房间比较小,原先的那三个人或四个人会挤在一起。以螺孔摆法来听,就会发现这些人分得特别开。如果是听管弦乐,那就更精彩了。原本那么大的管弦乐团挤在窄窄的两喇叭之间,几乎所有的乐器声部都混在一起。用了螺孔摆法之后,整个管弦乐团横向排开的阵势就像您坐在音乐厅较前排听演奏会般。那种管弦乐团的横宽纵深比例更接近真实。(负面数据:如果螺孔位置没有选对,投射角度不妥的话,会有中间较稀、两边较浓的缺点。)
二、音场的高度会从喇叭最高一线往上提高,变成整个空间的高度。在小空间中,如果您原先的音场高度只有与喇叭的高度等高、甚至更低的话,用了螺孔摆法,整个音场的高度会脱离原先低矮的束縳,而上升到整个空间的高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原先您离喇叭很近,所听的声音以直接音为主,所以音场的高度会被喇叭本身的高度束缚。用了螺孔摆法之后,由于听到的是整个空间良好的共鸣,因此录音时的音场高度就完全表现出来了。(本项没有负面数据)
三、音场的宽度也从两喇叭之间扩大到整个空间的宽度。一般而言,音场的宽度很难超出两喇叭之间。用了螺孔摆法之后,两喇叭的左右间隔几乎就是房间的宽度,所以音场的宽度也就顺理成章的扩充到整个房间。(负面数据:音像的结像力会比较松,没有一点或一线那么锐利的焦点。)
四、没有视觉与动线的障碍。由于螺孔的摆法,使得两个喇叭的位置几乎是在眼角余光边,所以不会有喇叭挡在前面的视觉障碍。更方便的是:原来三一七摆位时有些人嫌将喇叭拉出来会影响动线。螺孔摆位后两喇叭靠两侧墙,减少了房间内动线的障碍,半夜摸黑起床不也虞绊倒喇叭。(本项没有负面数据)
五、中频段与低频段的量感增加,中低频的驻波降低。螺孔方式一摆,可以明显的听出中频段与低频加厚了,极低频则视情况与喇叭能力而定。更有意思的是,原来的中低频驻波峰也会有减少的感觉。为什么中频段与低频会加厚呢?因为取得空间良好的共鸣效果而得。为什么中低频驻波峰值会减少呢?因为喇叭的投射角度很大,使得中低频在墙角的增强效果降低了。(本项没有负面数据)
六、乐器人声太大呢?既然钢琴不能太大,那么人声更要小才对。就这样,乐器形体越调越小,越调越瘦。依我的看法,小房间中不能太注重以上两点而忽略了乐器与人声真实的丰腴与有血有肉的实体感。否则,一切的乐器与人声表现将离真实更远。使用螺孔摆法之后,由于喇叭所发出来的声音像乐器一样,得到房间最佳的共鸣效果,使得一切都丰腴实体起来。这是一般小房间、小喇叭很难得到的效果。而螺孔却能让梦想成真。(负面数据:坚持小房间具体而微的人会不喜欢)
七、音场增大许多。当您找到适当的螺孔之后,马上会感觉音量比原来还大一些。为什么?还是那句老话,因为您找到了房间中最佳的共鸣点。或许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原来的摆法因为产生较多的声音反相抵销作用,所以音量比较小。螺孔摆法只不过将声音解放出来而已。(本项没有负面数据)
八、可以比原来开更大的音量。一般的喇叭摆法,不是让喇叭直直的向着聆听者(没有向内投射角度)、就是聆听者的耳朵为二喇叭声焦点。因此,如果房间布置不当,往往无法将音量开大,因为一开大声就觉得刺耳。无法开大声有什么坏处?第一还末到达扩大机的最佳表现处,声音会比较虚。第二就是低频的量感还无法完全推出来,使得低频量感较少。用了螺孔摆法之后,由于二个喇叭并不向向着耳朵对冲,刺耳的能量大减。此时您当然可以再将音量开大声些。如此一来,低频的表现又会更好些。(本项无负面数据)
九、声音的活生感更好。一旦螺孔的摆位正确,整个声音突然就活了起来,活生感的表现特别好。为什么会这样呢?中频与低频丰腴是其原因之一,音像增大是其原因之二,音场高低长宽增加是其原因之三。总之,一旦找到正确的螺孔位置,整个声音就鲜活起来了。(本项无负面数据)
十、与演奏者更接近,临场感更佳。以螺孔方式摆喇叭之后,您会发现您的聆听位置更接近舞台。有些软件甚至会让您觉得演唱者或演奏者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负面数据:有些人会不喜欢那么接近舞台的感觉)
十一、小空间与大空间皆可适用,但小空间的效果更突出。从二坪多到十二坪的空间我都试过,基本上螺孔摆法都同样有效。不过,小空间中的效果会令人更惊喜。为什么?因为在小空间中能够得到大音场、大音像,这是十分难得的。相较之下,大空间本来就可能会有大音像,所以没有那么惊喜。不过,大空间里所获得中频与低的丰腴也是值得欣喜的。(本项无负面数据)
十二、将环境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我的经验中,螺孔的摆法可说是打破二次余数扩散等的常规,它让没有刻意为音响效果装潢的房间咸鱼翻身。在此,我不是说完全没有为音响而设计的空间用了螺孔摆法之后,可以与细心设计的空间相比。但至少,它会让原来觉得不能听的空间变得可以听。至于可以听到什么程度,那就很难说了。总之,我认为螺孔摆法可以将环境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本项无负面数据)
十三、使用AV时,不仅没有视觉障碍,而且银幕可以放得更大。有关这个好处的大道理没什么好说的,喇叭摆得开,而且是在眼光余角上,当然就不会挡住投影银幕了。老实说,假若您用螺孔摆法来看的话,您的银幕爱用多大就用多大。不过,当然不能大过房间。(本项没有负面数据)
看到这里,一定有一些读者心里在怀疑:螺孔的摆法就是在房间中找到最佳共鸣点,一切的好处都好像来自共鸣。这样对吗?喇叭不是不能有共鸣?房间的共鸣不是驻波吗?
我们是不是应该只听到喇叭既然要传真,就只能发出软件上记录的声音,就只能发出软件上记录的声音,其它多出来的录音都会妨碍喇叭的传真效果。
在这样的推论下,演变到听音响一定要在无响室中听才是最传真的,因为房间中其它的间接都是多出来的音染。其实,这个笑话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有这种想法的人高估了喇叭的能力,它误以为喇叭能够将整个录音场所或音乐厅的声音再生出来。想想看,整个交响乐团的能量有多大?几个人合唱的能量有多大?那些能量岂是几个小振膜面积推动的空气量所能比拟的。
喇叭箱体本身的振动必须越低越好,以免让声音在还未出娘胎就变了样。但是,喇叭与聆听空间的关系就像演奏者手上的乐器与音乐厅的关系一般,必须找到二者之间最佳的共鸣点,才能发出最美的声音。螺孔摆法真的那么神勇吗?如果您真的认真去以螺孔摆位法调整喇叭,或许它无法一体适用在所有的喇叭与所有的空间中。但是。只要您肯动手摆,一定会从中的到某些启示的。螺孔摆法真的是万灵丹吗?它当然不会是百病通治的万灵,但至少也会是阿司匹林。
二、弥补系统不足和预防搬入之前已经拉了专线电线到影音室,网络和电视也做了智能系统。房子的过道上方是智能中枢,电信网络、路由器、交换机、
nas和几个硬盘盒,都集中在这里,检修比较方便,并且无线信号都能照顾到各个房间,配备了各种遥控插座。
虽然如此,使用中陆续也发现几个问题。比如影音室之前只是留了个窗户,没有加任何的排气扇,时间长了空气污浊,慢慢地就不想在小黑屋呆了。另外大量的扩散板和和织物,对消防问题也有所担忧。时间来到2018,随着对声音的追求,加上驻波的轰隆声越来越不能忍,终于下定决心来进行一次改造。 首先,解决通风。分别在相邻的两个房间开两个孔,卫生间上方开孔。分配两个进气扇两个排气扇。配置定时智能开关插座,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排进气,但在看片的时候关闭,空间清新许多,并且由于空间的联通,其他相邻的房间由于风压的原因,空气流通起来。
其次。增加天空箱,更换雅马哈RX-V3083全景声功放,购入oppo203。小黑屋完成看了几个月,画面效果是比较满意的,但也知道自己的声音系统比较渣,声音没什么感觉,坛里不时有人在谈全景声,心里也蠢蠢欲动了,经过波折,终于也上了四个天空箱jbl control one,飞机终于是从顶上飞过了,各声道之间的连贯融合性都非常好。
最后,增加消防。安装智能监控系统,无线感应烟感器,在插座附近放置灭火球。这样可以主动灭火和即时报警都有了。
这一阶段,也增加了一个QRD扩散体,根据网上提供的软件计算,用泡沫切割机精准切割,制作一个600mm扩散体放置于皇帝位上方。在两侧墙分别放置两个有扩散体基础的吸音体。另外后墙购入两块成品全频扩散体,但效果说真的听不出来。
三、 领略影音室的根本
虽然系统有所提升,但声音还是不对。即没有解决小房间影音室声学的根本问题-低频吸收。所以一开始就错了,做的扩散板和聚酯棉吸音板,都是避重就轻的做法,对低频根本没有任何作用。认真学习各种低频陷阱帖子,并且也注意到论坛里面对于小房间影音室混响时间长短的不同观点,心想不如也来做看看。吸!往死里吸!哪怕过吸也要亲自试验一次。
说干就干,买来射钉枪、马刀锯等电动工具和材料,但对玻璃棉一直心有恐惧,后来也想通了,怕死还是玩影音吗?认真做好保护工作就是了。于是根据帖子里的图纸,制作了一批高中低频吸音体。厚度都不超过10厘米,有一些是薄板共振吸音体,安装在后墙和两侧墙。好像有所提升,但对低频不是特别明显。
全手工制作吸音体,是很花费功夫的,为了做好密封,射钉、门钉一个一个不能少,并且里外都要刷上胶水,贴好纸,放着干燥几天,最后绷布挂上,整个做完成周期至少一个月。总想着咱也得学着测试啊,不然这个有效果没效果也没谱,不能不明不白的做啊,于是心想买个测试麦的,遂购入测试麦和声卡,但没有潜心学习,搞不定,器材就这样放着吃灰了。
这样又过了一阵子,市面上出现minidsp umik测试麦了,买,这个操作起来似乎没那么复杂,直接插上笔记本就能测。终于知道自己的房间什么情况。于是制作低频陷阱的瘾又来了,不是说低频可以往死里吸吗,行,立刻在前墙制作两个100升的80kg/m3玻璃棉低音陷阱。放上去,都没测一开声就跪了,这才是鼓点啊,低音干净了许多啊!
后来又陆续在后墙角和皇帝位后方增加了三种不同容重80kg/65kg/40kg的低音陷阱,效果立竿见影,天顶也增加了BBC-A10全频吸音体,弄几个安全帽扩散,同时还作为加强吸音体的支撑,十多个全频吸音体装上以后,有效地降低了驻波,混响降下来了,低频干净清晰,但原来的8寸炮被这些陷阱吸得没有存在感,终于萌生了换炮的想法。换了15寸炮之后,量感打击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由于低音的改善,中高音似乎也之前更好了。此时,能够感觉到平衡,低音的弹性,全景声的球形运动轨迹,包围感也是相当的好。在这个阶段,深刻感觉到了声学处理对影音室的重要性,同样的音响系统发挥出的效果差距非常大,看电影是比较满意了。
关于声学测试。由于入了这个测试麦之后也只是懂得简单的测试,所得的知识也非常不系统,基本还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但根据我制作这些吸音体的过程和测试中,每一个阶段都进行对比测试,慢慢也熟悉了这些吸音体的特性,得到了许多第一手的经验,对标准和理论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在这里附上我最后测试的一些图。下一步要好好学习调炮技术。
感谢各位朋友的相助,也希望大家能抱着交流的态度指出不足,欢迎留言讨论!(文章作者:蔚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