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 微信

Hao4K影音


[分享讨论] 寻找Ground Z(ero):殭尸和他们的产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年04月21日 17:39 19957 2 来源:高清影视> 分享讨论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

小珊 帖主

2020-4-21 17:39


1932年的好莱坞电影《White Zombie 白魔鬼》开启了接下来80年横跨电影、电视、电玩、小说等等媒介的大众文化殭尸热,并赋予Zombie这个字眼百年难以磨灭的恐怖想像。虽然殭尸和殭尸病毒的故事是虚构的(希望啦),但这个字眼和其背后的信仰并不是无中生有。它们根源自更早的原始宗教、都市传说和以讹传讹(希望啦)的见证报告。
▼ 电影《釜山行》剧照


下文将追溯殭尸电影的源头,寻找这个感染力甚强的文化病毒最一开始的Ground Zero:
▇ 深夜画室的鬼灵
1838年Zombi这个新单字(拼写方式要多年后才会加上字母e)首度出现在美国媒体上,是伊利诺州地方报纸The Telegraph转载自英国杂志Chambers's Edinburgh Journal的一篇恐怖短文,名为「不明画家(The Unknown Painter)」。 文中描绘巴洛克时期的西班牙画家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所僱用的年轻黑奴Sebastián Gómez 因为晚上睡在画室里,亲眼目击了非洲传说中的“zombi”出现,并随手拿起画笔在画室学徒的画作上涂涂改改的惊悚画面。
但没有人把黑奴的说词当一回事,认为只是他根深蒂固的迷信作祟。
Zombi的字源众说纷纭,但多半不脱西非週边的各民族语言。刚果的Kikongo语中,有类似的字如zumbi(意指躯体)和nzami(意指灵魂),被认为最可能是zombi的字源。
西非国家正是16~19世纪欧洲人实施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最大受害者。这些字眼和它们背后的非洲原始信仰巫毒教稍后随着运奴船流转向世界各地。以法国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海地岛(法国人称之为圣多明尼克)为例,最高峰时岛上总计有3万名白人指挥70万名黑奴在甘蔗田和糖厂里头不眠不休地工作。



必须注意的是,就像zombi这个字的多重起源一样,海地的黑人使用zombi这个字来指称多种广泛的灵异现象:比如失去身体的灵魂、失去灵魂的身体(比较接近我们今日对于zombie的想像)以及被巫师施法变成动物的人或是其他各种超自然现象。所以回到1938年的「不明画家」鬼故事中,黑奴使用这个字眼可能广泛指超自然鬼灵,而非明确意指死而复生的那种殭尸。否则《The Walking Dead 行尸走肉》中笨拙缓慢的殭尸群里就会多出好几只以画笔为武器的绘画天才。
「不明画家」的故事其实改编自史实。不仅巴洛克画家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真有其人,连他家黑奴的名字Sebastián Gómez 都有明确史料记载。
隐藏在撞鬼事件背后的真相是:Murillo的学徒们早就怀疑画室有鬼,因为他们下课时留在画室里的习作经常半夜被不知道什么人增添好几笔。最让他们恼怒的是这个鬼还把他们的习作改得更漂亮。身为师长的Murillo最终只能亲自扛起起抓鬼特攻队的任务,半夜偷偷躲在画室里准备真的「抓鬼」......
如果这个故事里的zombi确实是恐怖的殭尸,接下来想必会是腥风血雨、鬼哭神嚎的高潮场景。可惜剧情随即急转直下,变调成了一场温馨喜剧——被画室主人活逮的Zombi根本是黑奴Gómez本人,而且Murillo还发现这位超会编故事的年轻人在绘画上同样也天赋过人。于是Murillo果断还他自由身,并当场收他为徒,甚至还赞助了他的婚礼。
▼ 英国杂志Chambers's Edinburgh Journal所刊载,西班牙画家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 发现年轻黑奴Sebastián Gómez 作画的场景。

▼ 殭尸本人Sebastián Gómez的画作




电视影集《行尸走肉》剧照
真正令人头皮发麻的殭尸故事还要再等百年左右才会出现.....
▇ 魔岛和甘蔗田里的活死人
1932年的恐怖电影《白魔鬼》(White Zombie)非常不寻常地引用了海地刑法249条印在海报上,甚至还特别嘱咐电影院老闆一定要把该条文张贴在电影院大厅明显处藉以揽客。片商的逻辑是如果海地刑法里真的特别写明了不准把人变殭尸,那不就代表殭尸的情节不是电影虚构,根本真有其事?
《白魔鬼》实际上是从早两三年出版的一本书《The Magic Island 魔岛》中抄来的条文。海地刑法还真的有这个条文,只是《魔岛》作者把246条误植为249条,以至于《白魔鬼》的宣传素材也跟着抄错了条号。
▼ 《白魔鬼》于1932年7月26日在《Variety》杂志上的广告,左下方印着海地刑法249条。

原本仅规范禁止对人下毒的海地刑法246条,在1864年增订了第二款、第三款,把禁止的范围扩及到用药物把别人毒害致接近死亡状态,此外如果被害人因此被当成死人埋葬则其加害行为视同谋杀。主导修法的是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Fabre Nicolas Geffrard总统。笃信基督教的他原本打算乱枪打鸟,不管殭尸的传说是真是假,都先用这个修法让被他认为有失国家颜面的迷信彻底消失。总统大人有点弄巧成拙,因为《魔岛》和《白魔鬼》引用条文到处敲锣打鼓宣传,海地岛自此再也没能摆脱大众文化中巫毒污名。
▼ 史上第一部殭尸电影《白魔鬼》剧照


史上第一部殭尸电影《白魔鬼》其实不只抄了人家一个条文。它的整个故事根本就是从《魔岛》这本书中片段拆解出来的。而最诡异的是《魔岛》这个现代殭尸文化的源头甚至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本海地岛的旅游书。 《魔岛》的作者 William Seabrook是一名对神秘主义有浓厚兴趣的记者兼探险家。
▼ 记者兼探险家William Seabrook

他的另外一本游记因为记载了自己在象牙海岸吃到刚刚被杀的新鲜人肉而引发舆论热议。但真正影响后世深远的仍是这本记录他1927年海地之旅的游记。 他在书中记载了他的海地朋友转述的海地殭尸事件:
1918年当地最大的糖厂Haitian American Sugar Company因为甘蔗收成期间缺工而提出悬赏,任何人只要能带新的工人来上工都能得到糖厂重赏。这天糖厂的工头Ti Joseph 真的带来一群新的工人来领赏。工头说他们来自山上的部落,因此语言不通,不会说话。但实际上这些可怜的人是被工头用巫毒下药变成殭尸。
殭尸是所有工头眼中完美的奴隶:可以日复一日工作,完全不会喊累,不会抱怨,不会生病,甚至永远不会死。唯一需要留意的是他们只能吃没有调味的食物,尤其不能让他们吃到盐或肉,因为那些食物会让他们恢复知觉和记忆,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甚至可能转头杀死对下药控制他们的巫师。故事的最后工头的妻子对这些工人生了恻隐之心,于是领他们前往市集里,餵他们吃用盐调味过的开心果点心,并把恢复意识的他们带回山上的部落。工头Ti Joseph 稍后被愤怒的家属用大刀斩首致死。
让《魔岛》创造一整个殭尸文化的不是上面这个惊悚的故事。作者 William Seabrook的第一反应和你一样,觉得传闻证据没什么可信度,还是要眼见为凭。于是他当场要求海地友人带他去甘蔗田里看真正的「殭尸」。这本游记真正让美国人吓到头皮发麻的是接下来作者亲眼见证殭尸的纪录:
他见到田里的黑奴,立刻不顾工头拦阻大胆向前攀谈。但无论他怎么对黑奴问话,黑奴唯一的反应是眼神空洞地看向远方的虚无。「他们规律如一地埋头工作就好像是畜生或是机器一样。而最可怕的是他们的眼神。唯一能形容的就是已死之人的双眼,跟盲人完全是两回事,而是睁大眼睛、毫无焦点、什么都没有看在眼里的茫然感觉。」

《丧尸乐园》剧照
《行尸走肉》、《28 Days Later 28天毁灭倒数》、《World War Z 末日之战》、《Zombieland 丧尸乐园》、《I Am Legend 我是传奇》、《Shaun of the Dead 僵尸肖恩》和《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活死人之夜》等等殭尸电影的经典形象通通起源自于这段文字。
▇ 殭尸背后的真正恐怖情节
1928年《魔岛》这本游记在美国出版之后造成议论纷纷的殭尸议题热潮(《白魔鬼》正是这个热潮的产物),作者William Seabrook后来不得不出来澄清大家误读他的原意:他只是转述殭尸传说以及纪录他目击到的农场黑奴的身心状况,他从来没有说他看到的就是殭尸。
如果不是殭尸,那是什么?
纽约时报曾将殭尸形容为「非洲信仰」与「奴隶制伤痕」的混合体,因为殭尸本身就是「永恆的奴隶」。
非洲人被法国人运送到海地岛之后,受到各种非人的待遇:在持续的饥饿状态下每天连续工作18个小时,还有各种严厉酷刑随时伺候。海地人赶走法国人之后,又换来1915年~1934年美国海军陆战队以维护美商权益之名入侵,并对海地人实施种族隔离和强制劳役,用枪押着海地人到处修路,以便美军得以快速控制全岛。
不论法国人或是美国人都积极想用基督教取代海地原本的巫毒信仰,美其名为「救赎」。但他们的压迫适得其反,让巫毒信仰变得更加强韧、更有生命力。殭尸的乡野奇谭正是起源于非洲的巫毒信仰:
非洲人认为无论在世界何处,自然死亡的人都可以重回非洲故里和先祖重聚,去到一个名为Lan Guinée(几内亚)的天堂。但如果是自杀或是他杀而死的人,将无法回到非洲与家人重聚,永远徘徊在葬身之所。
正是黑奴心中最深的恐惧创造了殭尸的乡野奇谭。他们被万恶的奴隶主、法国人、美国人轮番奴役,唯一能夺回自由的方法只剩下死亡。但自杀而死的黑奴又会遭到惩罚永远无法重返故里,甚至会被路过的巫毒巫师收编成为永远不会死的殭尸,进而成为「永恆的奴隶」。
所以殭尸是一种文学比喻,一种非洲人沦落永久失去意志、失去自由、失去对人生控制权的类死亡状态。殭尸的信仰反应了海地人的恶梦,殭尸的大众文化则反应了美国人的社会焦虑。每一个世代的殭尸大众文化都有各自的焦虑源头:
《行尸走肉》前后的影视作品反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28 Days Later 28天毁灭倒数》前后的殭尸电影代表的是对于不明疾病爆发的忧虑(正式此时此刻全世界正在发生的状态);《活死人之夜》前后的殭尸电影则是白人对于黑人民权运动引发暴乱的恐惧。
▼ 刊登在1937年LIFE杂志上的海地殭尸照


再往前推到殭尸电影的源头《白魔鬼》背后的《魔岛》,代表的是1920、1930年代美国社会两股互相冲突的情绪。其一是美国人由于种族歧视而对于黑人文化的莫名恐惧,其二则是前者引发的「哈林文艺复兴」运动,激起包括《魔岛》作者William Seabrook在内的一群纽约艺术家和作家试图探索黑人的历史文化,揭开各种迷思背后的真相。
殭尸的真相则在1937年另外一本关于海地的书《Tell My Horse》中出现了新的答案。 同样得到哈林文艺复兴运动的启发,曾受人类学训练的黑人女作家Zora Neale Hurston前往海地调查另外一起刚刚发生匪夷所思的殭尸事件:
1936年,一名除了身上披的破烂袍子之外几乎全裸的女子出现在海地的某个村子里。她自称是隔壁村的Felicia Felix-Mentor,还跟同名的女子一样出现左脚跛脚的明显特徵。唯一不吻合的地方是Felicia Felix-Mentor早在29年前就已经过世并下葬。她的说词是自己被巫师变成了殭尸控制多年,后来被巫师抛弃才能脱身回家。
Zora Neale Hurston亲自採访了这位自称殭尸的女子,并拍下这张极可能是史上第一张殭尸的历史照片,刊登在1937年的《Life 生活》杂志上头。
她在文章中猜测女子是被下药才会失去语言能力和自由意志,因而被家人当成死人下葬。她推论应该是一种莨菪烷生物硷药物或是从蛤蟆或是河豚身上提炼的毒素。不过Zora Neale Hurston欠缺医学训练,加上她历来对神秘主义的高度兴趣,使她的结论被专业人士完全无视。
1945另外一名医师Louis P. Mars发表了对于同一个个案的研究结果:他用X光检验发现女子左脚并没有死者原来的骨折痕迹,同时发现按常理近60岁的她应该已经停经,但检查后发现仍然有月经,显示她的年龄可能并不吻合。医师最后推论认为比较大的可能性是患了「思觉失调症」(过去称作精神分裂症),才会有身份的错误认知。也就是说其实没有殭尸这一回事。
有学者认为所谓的殭尸,很可能是一种社会性的「死亡」。就像某些社会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反应,对整个家庭和社会来说当事人就好像已经死亡的成员一样,因为他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意志,再也不能言语。被当成死人般遗弃,也是一种「下葬」。
于是从今以后我们再也无法正视任何一个电影中的殭尸,因为我们终于知道所有笨手笨脚、缓慢移动的活死人都代表了一种内建在灵魂里却永远无法实现的本能:
重返故里,与家人重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

nb267213667 3

2020-4-21 19:20

行尸走肉已经看不下去了,太墨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eartzc 2

2020-4-21 18:13

不太喜欢这类题材的电影,虽然反映的是人类社会与生命的深刻主题,但观感也因此变得沉重压抑,我总觉得欣赏电影应该是一件轻松美好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绑定微信 + 关注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得消息通知!
:
发烧刚入门
:
介绍未填写

主题

帖子

积分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