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 微信

Hao4K影音


[经验心得] ST100幕布与350灯时调教数据,madVR对比JVC动态映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年10月02日 13:55 10896 0 来源:投影/幕布> 经验心得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

梁皓贻 帖主

2019-10-2 13:55

打造黑洞,ST100幕布与350灯时调教数据,madVR对比JVC动态映射

2020 5月28最新的更新已单独开贴:
https://www.hao4k.cn/thread-70718-1-1.html

---------------------------------------------------------------------------------------------------------
2020 2月28更新如下:

经过三个月的使用,我已经放弃了电脑的madVR,重新回到了使用JVC动态映射配合影碟机输出,原因如下:
先说画质方面首先,我仍然认为动态映射对于HDR10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具体可看我以前两篇讨论HDR和动态映射的主贴。我以下所有的对比都基于JVC自带动态映射的基础上。如果你的投影或者显示设备没有动态映射,那就不在一个起跑线,没有比较价值。
相比JVC动态映射,madVR的动态映射最大的优势是 一,使用激进的EOTF带来很高的APL时,高光层次感不会被压缩太多,以及二,JVC动态映射只有高中低三档可调,而madVR可以任意设置多项数据,调节更精细。由于madVR的这两个优点,我在一开始使用它的时候,用了很激进的EOTF,也就是把动态映射的各种目标nit数设置的(60-70nit)甚至低于我的实际校准nit数(110nit),这样带来的一个很高的APL,用宅嗨的话说就是“阳光感十足”,手动狗头。。。我以前说过,HDR10的制作是针对电视的,所以madVR里的目标亮度设置成投影的实际校准亮度就是简单的迎合电视的ST2084 EOTF,这对于投影来说其实是过亮的,更别说设置成低于校准亮度了。而且虽然madVR找回高光细节的能力很强,但设置一个过高的APL仍然会大大减少亮度余量(强光与其它物体差距小)以及压缩帧间动态范围(暗场景太亮)。这些缺陷在一般的单一画面中看不出来,但连续看了几个月后还是能看出来的。
虽然我在谈谈HDR那个帖子里说过投影的校准亮度跟电视的校准亮度的区别,投影不应该简单照搬电视的EOTF,但可能看宅嗨看多了被这里的重口味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也开始追求傻亮的画面,直到某一天我老婆说,你这个电影画面怎么看着越来越像看电视了?我突然反应过来,我的口味怎么越来越重了,这种傻亮的画面并不是HDR。当然,这不是madVR的错,而是我自己初尝甜头,吃糖吃过了头,就成了毒药。
于是我又开始慢慢上调madVR里的目标nit,基本上调到了大概比之前翻倍后(120nit),也就是APL降了一半,得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观感。这样设置后,EOTF大概跟JVC的动态映射的中等强度差不多,而JVC的中等强度动态映射并不会像高强度动态映射那样压缩高光层次感,所以在口味回归正常,调低APL后,madVR相比JVC的动态映射的优势没!有!了!也就是说当你确实需要很激进的EOTF时(比如实际亮度很低或者口味比较重),madVR确实能比JVC动态映射高强度模式提供一个更少压缩的画面。但如果你实际亮度能达到30ftl以上,并且不希望看到过高的APL,而希望保留更多的亮度余量来实现真正的HDR效果,这时madVR相比JVC的中等强度动态映射,在保留层次感方面并不会有什么优势。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是对比度足够高,否则降低APL后的观感就会太平,灰蒙蒙的。
另外再来说说madVR相比JVC动态映射的劣势。madVR目前最蛋疼的是某些中低照度下的饱和度不正确,非人的东西还好,反正看不太出来,但中低照度下的人脸有时会显得太红太黄(很神奇的是并不是所有人脸都会过饱和,我也没找到规律),而JVC的动态映射就没有这个问题。就算我把madVR的去饱和调到最大,低照度的肤色还是会偶尔不正常。madVR的另一个劣势是降噪和锐度之间很难找到比较平衡的设置,在一些胶片电影里,要么设置的噪点被过分突出导致画面有点脏,要么设置的细节被涂抹。另外就是HSTM功能初用很惊艳,拉大了帧内反差,但用久了发现这个味精太过了,不自然,而且偶尔会造成画面闪烁(manniL80那条曲线是闪烁最少的)。
总之就是,在把目标nit设置成120nit以上(我的校准亮度是110nit),不再追求傻亮的画面后,madVR目前相比影碟机+JVC动态映射(设置成中等强度)的优势没了,但劣势却仍然存在。明显后者的画面更自然,更真实,更干净。我再次强调一遍:这样设置有个前提,投影的对比度必须足够高,环境吸光处理必须足够好,才能保证降低APL时50nit以内画面的观感。如果我的设备和环境不满足这个条件,或者我的投影没有动态映射功能,那么用madVR带来的画质正面作用还是远远大于负面作用的。
说完画面再来说说其它方面。
声音方面,我尝试了在电脑上进行音画分离,也尝试了DP转HDMI,对音质的改善微乎其微,还是不如影碟机输出。电脑的声音比较软绵无力,结像不扎实,形体的分离度也不够好,我知道这样的形容比较主观,声音的客观测量数据比如频响曲线,能量图之类的也并不能反应音质的区别。所以你们说是玄学那就玄学吧。就算我主玩HIFI,但看电影用电脑的这个音质也还是不够好的。另外就是我一开始就说过的拷碟太麻烦,我这几个月拷的电影一直停留在100多部(警察叔叔们请不要来找我,我没有做违法的事情,我拷的都是自己买的正版碟),还有几百张碟没拷完,太烦了。还有看电影的仪式感,这个纯粹是心理层面的,用电脑看电影总觉得没有仪式感,而且因为电脑换片方便,总是情不自禁换来换去的。我还是觉得在架子上找到一部喜欢的电影,放进影碟机好好的看完一部电影更有感觉。当然,这纯粹是我个人的心理作用,各位勿喷。
总之在使用了几个月的madVR后,还是回归到了JVC自带的动态映射以及影碟机输出,这样在画面上和声音上都比用电脑的madVR更好,也更简单方便。
至于接下来的计划,一方面是打算把HIFI系统搬出去,单独再搞一间听音室(老婆已批)。我现在用静电HIFI箱看电影有种让秀才上阵杀敌的感觉,细腻有余,蛮力不足,更何况静电箱就算在HIFI箱领域都算偏细腻飘逸的。不过我也不喜欢JBL和肯lipsch这类专门的电影箱,目前的想法是搞一套B&W的800系列用来看电影,新一代的钻石高音还是不错的,空气感十足,声音不如静电透明,但动态更好。或者搞一套真力的15寸主监*听,每声道1000多瓦,这样就不用操心后级了。
另外也考虑过换一些亮度更高的投影,比如barco刚出的sp4肯系列,RGB三色激光3DLP,价格不贵,5万美元以内就能买到,优点是三色激光带来的更接近2020的色域,但看国外论坛上的安装案例和讨论都觉得这类3DLP机器两千左右的原生对比度还是太低。提高亮度但没有相应提高对比度,对画质的影响得不偿失。另外就是VW5000,目前唯一原生对比度达到1万的高亮机器,但考虑到这台型号太老,索尼马上就要推出更新的旗舰型号了,所以暂时还是等等吧。其实我更希望JVC能用现在N系列的面板(原生对比度3万)做出一款5000流明以上的投影。或者索尼的新旗舰机型能改进VW5000的面板,对比度达到JVCN系的水平。所以暂时还是用N11过渡吧,持币观望各家新型号发布。
还有就是ST130出第四代了,据说比第三代又减少了少许热噪点效应,更接近ST100的画质,中心亮度比ST100高25%左右,我在考虑要不要买来试试。
最后说一句,我现在这个灯泡接近500个小时了,亮度下降了百分之2到百分之3的样子,校准后仍然有接近2100流明。呃,这样下去怕是等到我换新机型了也用不上jvc送的备用灯泡。
-----------------------------------------------------------------------------------------------------------------------------------------------------
以下是原帖:
发烧的主要症状就是总觉得不满意,不断地调教,测试,改进自己的系统,这个过程少不了折腾,也带来不少乐趣。
这不,最近两三个月我又折腾了不少,包括:
(1)把房间从吸光处理过的非常黑的小黑屋,升级到就算开三盏灯也看不见地板墙面的真黑洞
(2)幕布从1.18增益的白幕升级成画质标杆,1.0增益的业界参考级白幕ST100;
(3)升级房间和幕布必然对声音和画面造成影响,再加上灯泡到了350小时,所以我对画面和声音又进行了重新测试和校准;
(4)开始把madVR作为日常播放工具。
经过这一轮折腾,投影画面的提升非常大,效果好到让即使看惯了等离子和OLED画质的我也经常忍不住暂停电影,就为了多看一眼那些美丽的画面。激动过后,我很想记录下这些过程,既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些回忆,也可以跟大家分享我折腾的乐趣以及升级后的喜悦。

先从升级房间说起吧。
我在刚来这个论坛的第一篇帖子里就说过,去年我把房间从白墙房全部进行吸光处理,并把抗光幕换成白幕是我经历过的画质最大的一次提升,比陆续升级投影带来的提升都要大。我决定处理房间也是在看了projectiondream那篇测试文章以后,白墙房间对同屏对比度下降高达80%以上。比如下图里爱普生的对比度曲线在吸光房间和白墙房间里的区别:



在吸光房间里,索尼比DLP投影对比度高10来倍,但在白墙房间里,索尼,爱普生,明基三台投影的高ADL画面都下降到了一样的水平,就像在山路上,法拉利和拖拉机也没什么区别。


但我去年选购吸光材料时还有考虑美观,所以有所妥协,用了深蓝色的绒布和深棕色的地毯。这些材料比起白墙当然是飞跃式的进步,也比黑墙漆,黑墙纸,黑泡沫之类的要好多了,大概跟杜比影院里的吸光程度差不多。但仍然不够完美。比如看到电影里的亮场景时仍然能看到绒布和地毯表面的反光,而且用avs上广为流传的手电筒测试--关灯后,这个时候你应该完全看不见你的幕布,然后用手电筒照摄房间里的任意一个表面,如果这个时候你看到你的幕布了,说明你的吸光处理还可以改进--开启手电筒照摄墙壁天花板和地板,我还是能隐隐约约看到我的幕布,嗯,吸光还不合格,除了影响同屏对比度,还会造成看电影时被照亮的表面让视野里出现电影画面以外的东西。
一不做,而不休,我决定全部重来!
好在avs上对于吸光处理早就有了大量的讨论和实践,他们测试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吸光绒布,你真的以为只要是黑绒布就差不多吗?实际上,这些黑绒布的吸光性能还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下图,triple blac肯 velvet就是吸光最好的一款黑绒布,即使在日光下也几乎全黑。



好了,马上下单,买了接近一千美元的这款triple blac肯 velvet,把地板,墙壁和天花板全部覆盖上。过程不表,全部完工后,开灯照一张墙面:


什么都看不见?这就对了。为了证明我开了灯,接下来我让沙发,一个小熊,以及投影这几个道具入镜:










没有道具的话看上去就这个样子的:






这就是我标题里说的真黑洞,搞完之后,心满意足。这样的极致吸光带来的好处有两个:一个就是我上面提过的对于同屏对比度的提升,这一点我会在下文分享实测数据。另一个好处是视野里不会有任何除了幕布之外的东西被照亮,整个画面仿佛就像是悬浮在幽黑的太空中,能让沉浸感大幅提升。或者大家可以想象VR头戴眼镜的那种画面的幽浮感,但却又完全没有VR眼镜的不自然和不舒适感。
我在考虑要不要把施工剩下的布料做成衣服面罩,以后进来看电影的人必须先穿上。当然,这只是开玩笑,哈哈。

最近折腾的第二件事就是换幕布。
我之前用的白幕是150寸的elite的cinewhite UHD,是cinewhite的小幅升级版。我先后比较了好几款幕布的样品,都是AVS上被广泛应用的幕布
一款是Dalite High Power,2.8增益回归型幕布,类似于国内的OS幕布,
一款是Stewart ST130,1.3增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业界参考级幕布,
一款是Stewart ST100,1.0增益,现在的业界参考级幕布,
一款是ScreenInnovation solar white,1.3增益。
比如下图是我比较ST130和ST100的时候拍的。手机随便拍的,只是意思一下,其它幕布样品就没拍照了。

比较完各款幕布之后我果断的选择了这里面增益最低但也最贵的ST100(150寸的价格是3500多美元,ST130的价格也差不多)。理由如下:
首先,这里面ST100的颜色是最准的,其它的都或多或少有偏色,ST130是最接近ST100的,但也稍微偏暖。cinewhite其实也接近ST100,但稍偏蓝。
其次,所有增益幕的图层都带来spar肯ling(国内似乎翻译成热噪点,就是那种亮晶晶的反光),让高光画面看上去蒙了一层纱,比如绝大部分电影院的幕布都有很严重的spar肯ling。
然后就是可以预见的反射型增益幕布的hotspot效应(国内貌似翻译成热点或者太阳效应,就是中间暗两边亮),以及回归型增益幕布的亮度随视角变化大,这些都是其本质决定的缺陷。
总之,在比较完这几款幕布后,我理解了为什么原本就非常不错的ST130,会被ST100取代成为新的业界画质标杆,因为其零偏色,以及完全透明的画面,把ST130的最后那一层纱给揭开了。
好了,把房间和幕布都折腾过了,接下来肯定是重新测试和校准声音和画面了。
先测了下炮,我先前玩HiFi,对AV系统的声音要求不算高。炮只是用了两只SVS PC4000,改造房间的过程稍微移动下位置,好在影响不大,简单的调整就达到了不错的曲线和能量图,唯一的小缺陷是在93hz处混响时间稍微有点长,不过靠耳朵听不出来。我以前调炮会刻意抬高30hz来营造捶胸磨臀感,但听久了有点腻了,还是回归平坦。




接下来和主箱的融合。





搞定声音后就开始调画面。现在我这只灯泡已经用了350小时了,我原本打算500小时就换灯泡,不知道350小时的灯泡还剩几格油呢?我手头有蜘蛛X和爱丽色id1,但其实蜘蛛色准远不如爱丽色。


先从低灯模式开始。350小时的灯泡用低功率模式投150寸1.0增益的画面,是不是很多烧友预计会不堪入目了呢?实测结果是惊人的好,素质极高。

先从灰阶开始,默认的自然模式下,所有DE小于等于1,平均DE只有0.75,完全无需任何调整。gamma几乎与2.4重合,在暗部略抬深增加画面深度。低灯亮度达到77nit,22.5ftl,用来看SDR已经绰绰有余了。0 IRE那一点的亮度无法测出,因为已经低于爱丽色的检测底限,所以无法用这种方法测出对比度。关于对比度测试,我会在下文单独列出。








然后是RGBCMY六色测试,先是六色100%饱和度,平均DE仍然只有1.17,最高DE是红色的2.78。这个准度仍然无需任何调整。


然后是RGBCMY六色的色阶测试,平均DE 1.01,最高DE 2.8,仍然近乎完美。












色阶CIE图,各点稳稳的落入参考格内,只有100%绿那一点稍稍偏黄,以及75%magenta非常轻微的偏蓝


六色颜色亮度,全部与参考线基本重合


六色色阶DE和饱和度曲线,这种准度除了赞美没什么其它好说的。


所以低灯模式在150寸ST100上的表现只能用完美来描述,默认设置就准的可怕。
然后是测试高灯模式。看过了低灯模式默认设置令人惊艳的准度,高灯的测试结果让我有点失望。在默认设置下,高灯模式在150寸1.0幕布打出了114nit,33.4ftl的亮度。但是很明显的这只灯泡高功率下红光色谱不够,所有的灰阶都只有90%的红,平均DE达到了3.05,最高DE达到了5.24。虽然这个数据相比绝大部分投影的出厂设置其实已经非常好了,但没有了之前低灯模式的完美准度。


然后我降了点蓝和绿的gain,校准结果如下。平均DE来到了0.68,最高DE不超过1.0。RGB基本重合,亮度降到了106nit,31.3ftl,校准损失亮度6%,虽然不如低灯模式完美,但这个结果已经非常非常好了。gamma仍然与2.4基本重合,0 IRE那一点的亮度仍然无法测出。







然后是高灯模式下六色100%饱和度测试,平均DE1.27,最大DE是红色的3.22,非常优秀的结果。


然后是六色色阶测试,平均DE 1.12,最大DE 3.2,仍然近乎完美。












高灯模式下的CIE图,各点稳稳落入参考格


六色颜色亮度,基本与参考线重合


六色饱和度曲线,完美。


总结一下测试结果,低灯模式默认设置各项测试数据完美,无需任何调整。高灯模式默认设置欠缺一点红色,简单降低蓝绿gain后,无需调整CMS,各项数据也接近完美。






我之前用elite cinewhite UHD 1.15增益幕布的校准前亮度为132nit,38.5ftl,校准后亮度为123nit,36ftl。换算到1.0增益的幕布后,我发现我这只灯泡在350小时后几乎没有衰减,看来我原本计划的500小时换灯泡可能可以推迟到1000小时了。
接下来说说对比度的测试,因为对比度太高,0 IRE点的幕布亮度低过了爱丽色检测范围,我用了两个办法,一个是用光度计贴着投影的镜头测,一个是把投影缩到到长焦端提升整体亮度用爱丽色测试。
先上长焦端爱丽色测试结果,这时候亮度来到了258nit,75ftl,而0 IRE点亮度终于测出来了, 0.007nit,这是在关闭动态光圈测试的结果,如果开启动态光圈,0 IRE的亮度仍然太低。所以在长焦端,关闭动态光圈,手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这个面板的原生对比度为3万7左右。并且可以看出长焦端258nit下,CIE图仍然完美,玩过摄影的都知道长焦端画质其实应该比广角端更好。换算到我的广角端150寸亮度,低灯模式下我关掉动态光圈的原生黑位应该是0.002nit,高灯模式下是0.0028nit。


然后是用亮度计贴着镜头测试的结果。广角端的原生对比度会比长焦端稍低,测出来是3万2左右,光圈缩到-5的原生对比度是5万左右。缩到-16就测不出来了。开启动态光圈的动态对比度是25万左右,也就是说低灯模式下开启动态光圈能黑到0.0003nit,高灯模式能黑到0.0004nit。这个数据非常优秀,但低于厂商宣传的100万动态对比度,原生对比度也低于厂商宣传的10万,可能厂商宣传的10万原生对比度是在光圈-16的模式下测出来的。
然后是同屏对比度的测试,我测出来的0.1%ADL的同屏对比度是12万6,1%ADL同屏对比度是16800,5%ADL的同屏对比度是2300,10%是1100,20%是550,50%ADL同屏对比度是230(镜头测试结果)以及210(幕布测试结果)。


对于看电影来说,原生对比度,以及5%ADL以内的同屏对比度是最影响观感的。因为电影的平均ADL一般在5%左右,而且人眼对于暗场景的对比度比较敏感。这也是为什么厂家给你看的掩饰片都是一些亮场景,用来掩盖对比度的不足。

那天测完对比度数据之后,我心血来潮把一台准专业级并且校准过的液晶显示器搬到投影房,用功放1转2输出让显示器和投影显示同一幅画面,用来对比两者的黑位和对比度差异。这台液晶显示器是IPS屏,对比度在1千左右。
首先把两者都调到一样的白亮度,110nit左右。


然后一起显示全黑画面,第一张图是反应实际观感的曝光,能看到液晶显示器明显的发灰。要拍到投影的黑位的话,需要比正常曝光过曝100倍,第二张图过曝一百后的结果,别怀疑你的眼睛,过曝一百倍后,终于隐约能看到投影的黑底,此时液晶显示器的黑已经被过曝成白了,让我想起一句歌词,白天不懂夜的黑,哈哈




再来看看同屏对比度的差异,同样惨烈。星空场景里既有纯黑的夜空,也有明亮的星星,比较能说明同屏对比度。投影看到的是黑底星空,而液晶看到的是灰底星空。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说屏摄不可能展现JVC的画面,一个是相机宽容度够不上JVC的对比度,比如我的老5d2就只有12档宽容度,相当于只能还原4000左右的对比度,第二个就是其实液晶显示器本身的对比度就远远低于JVC的对比度,从投影对比度,到相机宽容度,再到显示器对比度,这三个环节最弱的那一环将决定屏摄效果。



最后来说说我最近用madVR的收获。
我以前也偶尔会尝试madVR,但一直没有把它当成日常工具。主要是因为我一直购买正版碟,用madVR的话需要把这些电影拷到电脑里,我嫌麻烦。自从madVR更新HSTM以后,avs上都说这又是一次重大的革新。刚好我手里有一台基本闲置没用的2080ti+9900肯的顶配电脑,何不把它利用起来呢。于是我拷了几张电影到电脑里,连接投影看了下效果。结果就是让我在madVR的道路上没法回头了。
我上一篇帖子说了JVC新固件带来的动态映射相比其它任何品牌的静态映射都是革命性的进步,目前市面上只有JVC和LG提供了动态映射。JVC的动态映射高强度模式甚至让我觉得在高灯模式下看HDR电影有点刺眼。但在高强度动态映射下也有缺点,就是会让一些高亮场景损失层次感。

而新版本madVR相比JVC的好处,在我看来主要是两点,一是找回了高亮场景的层次感,二是,竟然在低灯模式下就实现了JVC动态映射在高灯模式下的亮度!之前用自动映射看HDR,配合JVC的高对比度,我用38ftl觉得刚刚好。后来用JVC的动态映射看HDR,让我觉得38ftl有点刺眼。再到现在用新版madVR的动态映射,竟然在低灯模式23ftl左右就做到了JVC动态映射在高灯模式38ftl亮度的效果。而且高光层次感还更好。算法的进步实在太牛逼了!或许没亲眼见到JVC动态映射的威力的朋友无法想象这意味着什么,但我相信正在用或者看过JVC动态映射的朋友一定清楚,能做到比现阶段非常优秀的JVC动态映射带来更多画面亮度并同时提供更多层次感的算法是有多厉害!

我先提供一些madVR配合低灯模式与JVC动态映射配合高灯模式的效果很接近的对比图,再次强调一遍,同场屏摄只提供对比目的,不代表绝对画质。
在今年的狮子王这部电影里有大量的阳光照射狮子的镜头。madVR和JVC动态映射都很好的处理了向光面与背光面的反差,既没有过曝,也提供了自然的光比,让画面看起来极具真实感。



下面这组远景镜头里,madVR与JVC动态映射仍然比较接近,都很恰当的处理了大光比,madVR稍浓郁点。



下面这组猴子的镜头里,两者整体接近,madVR在画面右侧的铁锈部分提供里更浓郁的色彩和反差,JVC动态映射则清淡些



看完了动物再来看人物场景。这个场景里murph和cooper的脸部处在背光面,而murph的头发向光,madVR和JVC动态映射都很好的展现了人物脸部和murph头发的质感



the greatest showman里这两个场景的演员都身着色彩十分浓郁的服装,而这些浓郁的服装都是用来衬托女主的一袭白裙,白裙背部又有许多反光的装饰物来凸显质感。这两个场景里,两者表现仍然接近。madVR提供的画面里,白裙上反光装饰物的质感稍微更好一些。







看过了色彩浓郁的画面,再来看两组淡色系的场景。
greenboo肯这个场景在一个阴天环境光比不大的画面里同时展现黑人和白人的肤色,以及黑人黄衣与背景植被的反差色,两者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Dar肯est Hour开场里丘吉尔穿着淡色睡衣坐在床上,房间整体色调也比较灰暗,在这个原本灰暗清淡的整体画面中,两者均表现出了很好该有的通透感。



再来看两组暗场景。
下面这组暗场景同色系画面很考验系统。madVR在这个画面里都很好的完成了暗部同色系的过渡,并且变形女的头发的反差色也表现出了很好的光泽。而JVC动态映射则显得稍平。



aquaman这个场景很暗,但同时又有很多对比色,红黄蓝绿都有,还有女主的肤色,这个场景里两者表现仍然接近。



Thor 3里这组画面,两者都提供了很好的盔甲质感和人物脸部真实感。



上面都是两者表现很接近的画面,也代表了绝大部分的电影场景中的表现。下面我特意挑出了一些两者表现出差异的场景,请记住这些场景都是特挑出来说明差异的,实际这种画面并不多。
2001里这个太空站内部装饰基本都是白色,在这个场景里madVR表现出了更好的白色过度,还有白桌上的玻璃杯,madVR也表现出可更好的层次感。而JVC动态映射则过于提高了暗部和中间曲线,压缩了层次感,而且色温稍高。



星际穿越里cooper在太空站醒来后,房间有一副窗帘,仍然是考验白色过渡。madVR为这些窗帘提供了更好的层次感。JVC动态映射仍然能看出压缩层次,以及色温偏高。



Aquaman里这个沙漠场景也能看出来JVC动态映射让女主与背景天空之间的层次感压缩了,显得比较平,而madVR则显得更真实。



下面这个沙滩场景的差别就更大了。JVC动态映射明显让这个画面泛白,madVR仍然维持了该有的动态范围。



两者表现差距最大的是下面这个场景。这个场景整体亮度极高,以前用固定映射很容易在这个场景过曝,出现死白。而JVC动态映射虽然没有让画面出现死白,但很明显的损失了层次感,而且画面明显偏蓝,泛白。madVR则仍然非常好的控制了动态范围,画面更通透,自然。







可以看出,在绝大部分场景里madVR能比JVC动态映射提供更高的亮度,两者分别在低灯和高灯模式的表现很接近。而在需要展现亮部过渡的场景里,madVR则比JVC动态映射提供了更好的层次感,这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madVR最新添加的HSTM算法,能极大程度的优化每一副画面的动态范围。

看到下面有人误会,我再澄清一下:高灯模式那些图里的层次感压缩不是“高灯”本身的锅,而是JVC动态映射高强度模式的锅。我之所以把用JVC动态映射配合高光模式是因为这样才能达到madVR加低灯模式近似的亮度。高灯低灯都校准后只有亮度不同,其他方面是没有差异的。

给各种设置的整体亮度排个序的话,madVR+高灯 > madVR+低灯 = JVC动态映射高+高灯 >>>>固定映射+高灯。这就是算法进步的力量,看HDR不再需要特别高的亮度了。现在我用madVR也会在高灯和低灯模式切换。,用高灯亮度模式会很刺激,用低灯模式更舒服自然,就像在广式火锅和川式火锅之间切换。用madVR的坏处就是,我拷了两个星期碟了,才拷了一百来张,望着一柜子的电影,我得拷到什么时候啊。。。。

这就是我最近折腾的几样东西,经过这一轮,我对现在的画面表现十分满意,有了黑洞环境+极透明的ST100幕布+超高的对比度和色准+madVR这几样配合在一起,整个画面感觉就像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一般。还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通过数据,更无法通过屏摄表达的,比如这枚顶级镜头给画质带来的综合提升。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像我这样追求极致,比如你可以把房间贴上普通的黑色材料来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吸光程度,比如我也可以牺牲一点画质换取增益更高的ST130来达到40ftl以上,比如色彩DE达到3-5也可以接受,再比如用JVC内置的动态映射,或者用配置比较低的电脑运行madVR(我这台电脑成本已经跟一台4肯投影差不多了),比如不用这枚顶级镜头的话,买N8也能提供很好的的画质了,等等。

再说到这个灯泡亮度,在350小时以后,在150寸1.0增益幕布上仍能打出校准前33.4ftl和校准后31.3ftl的亮度,相当于校准前2270流明,校准后2130流明,相比新灯泡时几乎没有衰减,并且与标称的2200流明十分接近。

我在另一个帖子的回帖里说过,我看到很多台系DLP投影的实测数据,比如W2700,标称2000流明,调到色准基本OK的电影模式之后才500-700流明。作为对比,我的投影标2200,没有比W2700高多少,但实测校准后有2100多,比W2700高了3-4倍。奥图码,明基大部分机型都一样,调到最佳模式后,亮度相比标称数据会大打折扣。所以很多台系DLP投影用户觉得2,3000流明的机器还不够亮要考虑这些机器的标称亮度只是在一个严重偏色的模式下测得的,如果把色准调到可接受后,亮度比标称亮度会低很多。Sony,JVC校准后也会损失一定亮度,但是幅度要小得多。

我这么说不是要贬低任何品牌,而是提醒大家选购投影的时候不要只看厂商的标称数据,无论亮度还是对比度。买回来后也不要只用厂商的标称数据计算,以为自己达到了多少亮度,有条件的一定要用校色仪调到一个基本准确的画面后测试实际数据,再根据自己的幕布尺寸和增益计算实际投影光输出有多少流明。
最后,祝大家玩机愉快!发烧不息,折腾不止!
文章来自199 leonlia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绑定微信 + 关注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得消息通知!
:
中级发烧友
:
介绍未填写

主题

帖子

积分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