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390的机箱是Half Size设计,外观朴素,只认真做好一件事。
为何我称他为萧十一郎呢?一方面他姓萧,另一方面是他的商标是XIAUDIO,XIAU是萧的发音,AUDIO是音响,如果看成XI-AUDIO,那不就是11音响吗?这就是我称Michael为萧十一郎的原委。不过现在XIAUDIO已经正式改为Eleven Audio了。

▲A390的背板有RCA输入端二组,XLR输入端一组。
至于什么是A390,难道比空中巴士的A380更大的客机吗?刚好相反,这是一部猪最近推出、只有Half Size的综合功放,因为每声道输出39瓦(AB类),所以称为A390。事实上A390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角,不过还要加上二个配角,那就是Amphion Argon 1书架型音箱与Auralic VEGA S1流媒体DAC播放机。

▲搭配的Amphion Argon 1音箱
本来只是旁听
A390综合功放一部售价55,000元(新台币),本来这种价位的器材不是我份内的工作,但最后却落在我头上,原因是萧十一郎与他太太联袂到杂志社,而且随身携带了一部A390综合功放,还有一对Amphion Argon 1书架型音箱。他们夫妇先跟我们说明这部A390的内部设计与功能特点,接着告诉我们带Amphion Argon 1音箱来的原因,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听过A390,而且发现跟Amphion Argon 1很搭,所以一并送来杂志社,希望我们搭配看看。至于为何搭配Auralic VEGA S1?这是因为杂志社刚好在评论Auralic VEGA S1,无论是箱体大小或价位带都跟A390相衬,所以才会送做堆。

▲搭配的Auralic VEGA S1
推荐平价器材之责任心发作
到此为止,本来这件事跟我没有什么关是,我只是[旁听]而已。如果那天我走过杂志社三号聆听室时,他们没有在播放音乐,现在也不会有这篇评论,你见到的这篇评论应该是某位编辑写的。我只是上个厕所,经过三号聆听室,[不小心]听到里面传来相当不错的声音,好奇心驱使我探头进去看看是什么器材在发声?听了几首歌,发现这套[Half Size]的小组合声音听起来真的不错,在[推荐平价器材]的责任心驱使下,我接下评写A390的任务。

在此声明,我没有[大小心],也没对哪家器材有偏见或偏好,纯粹就是恰好在对的时候走过那里,器材发出对的声音,才会促成此事。如果那天他们在听这套音响时,我没走过那里、或我走过时没有听到吸引我的声音表现,也不会有这件事发生。

VCIA线路
接下评写A390的任务之后,我对这部综合功放的设计资料做了了解,据萧十一郎说,它内部采用的是他家研发的VCIA(Voltage & Current Isolated Amplify)电路。这种电路的特色是每一级仅在电压放大或电流放大状态下工作,不会二者同时工作,消除了电压放大与电流放大之间的干扰,使每一级放大都接近理想的线性状态,降低失真,降低互调失真、获得更好的热稳定性、而且优化效率,还让工程师可以从事更灵活的设计。

▲在本刊三号聆听室聆听中
以上这些VCIA电路的资料是Eleven Audio所提供,以前我所写过的功放电路说明中并没有见过这样的说明。虽然设计工程师认为VCIA是他们很重要的研发成果,但是我的立场就是耳听为凭。我比较好奇的是,这部重量仅4.7公斤的综合功放为何能发出相当不错的美声。

可当桌机用
A390为何要设计成Half Size箱体?我猜是因为他家以前推出的产品大部分都是Half Size,能够相互搭配。此外,市面上也早以有Half Size闻名的机器,例如最早的Naim Nait小精灵综合功放,以及稍后的美声功放等。此外,以A390售价55,000元(新台币)来看,也很有机会被当作[桌机]使用,所以设计成Half Size也是合理的。

A390的外观只能说是朴素,并不豪华,在面板上,A390只有一个大旋钮,那是音量调整,同样也是选单操控。此外有一个长条显示窗,可以显示音量大小。再来还有二个小小显示窗,一个显示输入接口(二组RCA端,一组XLR端),另一个显示内部增益(分High、Mid与Low增益)。Low增益23.5dB,Mid增益33.5dB,High增益43.5dB,刚好每段增益相差10dB。

▲A390内部满满超过300个元件
三段增益可调
为何要设增益大小调整?因为要搭配不同的信号源输出大小。如果信号源输出高,就要将内部增益设为Low;如果信号源输出低,当然是要设在High,用户可以自己调配。到底要如何切换增益?遥控器上有L、M、H键,可以直接按下去选择不同增益。

▲左右声道独立
而A390内部到底有什么需要设置的选单呢?其实很简单,按住音量旋钮不放就会进入选单,转动旋钮可以改变选项(白色Setting亮起)。选单分为Input、Gain、显示幕亮度,以及音量是以Bar(长条)方式或数字方式显示。音量数字范围是0-64,每阶1dB。要如何将音量显示改为数字? 请先连续按压音量旋钮4次 ,接着向左或向右转动一格,静待几秒,直到白色Setting消失就完成了。

▲1、2是左右声道功率级,采用Onsemi功率晶体。3是日本铁芯环形变压器。4是20,000uF滤波电容。5是前级、Buffer、R2R音量控制线路。6是MCU核心控制,以及ADC方式保护线路
内部满满
打开顶盖,可以看到内部密密麻麻,正中央一个环形变压器(日本高级铁芯),其余线路左右对称配置。再来可以看到左右最外侧各有一片竖起金属板,上面有功率输出级与功率晶体,功率晶体用的是ONSEMI功率晶体,属于左右声道分离设计。环形变压器后方有四个滤波电容,容量20,000uF。滤波电容正后方是前级、Buffer与R2R音量控制线路。旁边则是MCU核心控制,以及ADC方式保护线路。至于切换输入端的继电器用的是日本松下的产品。论到内部元件的扎实程度,A390用了超过300个精选元件,而且几乎都是分砌式线路,已经不会[失礼]。

搭配对的器材
接下来稍微述说搭配的Auralic VEGA S1,这部流媒体DAC售价70,000元(新台币),体积虽小,但功能与性能却一点都不打折, AirPlay 2、TIDAL Connect、Spotify Connect、DLNA、Roon Ready通通具备,此外Qobuz、TuneIn、KKBox、Amazon Music Unlimited、网络广播等也都有,尤其实用的是KKBox流媒体平台,喜欢听华语歌的人在此可以获得满足。
而Amphion Argon 1售价81,800元(新台币),采用1吋钛高音,5.25吋铝合金中低音,频宽45 – 25.000 Hz -6dB,平均阻抗8欧姆。让我比较惊讶的是,它的灵敏度只有86dB,这对于每声道输出只有39瓦的综合功放会是挑战。可是,在适当的音量控制下,A390却也能将Amphion Argon 1推得相当不错,尤其是低频段的表现。

39瓦的概念
39瓦输出是什么概念?许多纯A类功放只有30瓦,当然30瓦纯A类功放的箱体大小与重量绝对比A390还大很多。许多单端直热式真空管功放不到8瓦,或不到20瓦输出,同样也活得很好。所以每声道39瓦功率输出并非[成败]关键,不必嫌小。我比较好奇的是,为何要将数字定在39?我们都知道,功放输出功率的数字与它的失真大小有关是,同一部机器可以标示几种不同的功率输出,只因为后面的失真数字不同。

来自KTM 390 Duke
所以,A390其实也可以标示每声道输出40瓦,或50瓦,变成A400或A500,我很好奇为何偏偏要选39这个数字?我问了萧十一郎,原来他曾拥有一部奥地利重机KTM 390 Duke(被誉为钢炮车款,大约二十几万台币),小排气量,但动力非常好,且操作灵活,就跟他这部综合功放一样。为了纪念那部390 Duke 重机,所以才会将这部综合功放命名为A390。看来萧十一郎也是性情中人。

噗噗声迷人
正式认真听A390时,我一下子就被煞到,因为当我播放Alanis Morissette所唱的那首[You Oughta Know]时,那脚踩大鼓的噗噗声竟然会让我挺直腰桿,Amphion Argon 1那么小的书架型音箱,怎么能发出那么有弹性、收束又快,而且还能听到噗噗声尾音的效果呢?老实说这种清楚又软Q又有劲的脚踩大鼓噗噗声并不是唾手可得,而是要有相当功力的音响器材才能再生。没想到这三部在我眼里属于[便宜]的器材竟然能够联手唱出这种迷人的噗噗声。

而当我在听Tom Russell的[The Man From God Knows Where]时,我又有了新发现,那就是低频的解析力非常好,请注意听第二段开始的低频演奏加入后,脚踩大鼓的噗噗声,以及几种不同的低频演奏都能听到演奏的尾音,还有很适当的弹性,这种表现对于低频段来说是不容易的。我不知道到底这三样器材,谁的功劳比较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三样器材中只要任一件不够好,效果一定打折。

低频表现优异
既然发现的A390的低频解析与控制力相当好,我又点出Dido的[Don’t Believe In Love]来听。果然,低频竟然能够弹跳起来,而且速度反应很快,老实说这种优异的低频表现我并没有预期能在A390身上听到。

再来,我也发现听这首歌时,伴奏乐器的解析力也很高,那种感觉有点像是用耳机听,弦乐群、电Bass、还有其他乐器都很分明。而且,最后乐曲结束时,竟然也能听到长长的低频尾巴。显然,Amphion Argon 1虽然中低音单体只有5.25吋,但是低频延伸能力也超出我的预期。

发现天限
接下来我听Melanie De Biasio唱的[With All My Love],刚开始只有她的歌声与钢琴伴奏,但是无论是她口腔中的杂音口水声、或钢琴弹奏时的杂音都很清楚的呈现出来,而且音场中的空间感、内中各种细微的声音非常清晰,这又再度证明A390的解析力很好。不过,听这首歌时我也发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功率输出的[天限]。因为当我将音量开得更大时,发现歌唱竟然开始出现细微失真,而且后面的低频持续表现也是会有一点[分岔]声的感觉,显然这就是A390的功率输出天限。不过请放心,在正常音量下,在我们三号聆听室这个小空间(大约五坪)中,A390是没问题的。

小提琴真美
听过几首流行音乐,我将目标转向古典音乐,先听Itzhak Perlman所演奏的萧士塔高维契[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独奏部分,我发现这套系统发出的小提琴声相当正确,有弹性、相当细致,擦弦质感真实,音质又美,尤其是音质的表现也超出我的预期。
接下去听同样一张唱片的Glazumov[小提琴协奏曲],哇!小提琴竟然能够听出QQ的感觉,琴音的线条中可以听出琴腔的共鸣,而且很甜很有光泽,可以用水淋淋来形容。一部售价55,000元(新台币)的小功率功放能够将小提琴唱得这么美,光是这项表现就已经值回票价。或许我应该说,就是因为只有39瓦,才能够有接近[黄金一瓦]的音质表现。
灵动活力
接着我听Isabelle Faust与Alexander Melnikov所合演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同样的,小提琴与钢琴的音质音色表现、演奏质感这三项都让我满意。听小提琴与钢琴的录音,[美]是关键字,而A390做到了。还有,速度反应也很重要,A390虽然输出功率小,但速度反应很快,音乐听起来灵动活力,这也是[好听]的重要关键。
再听Christoph Koncz所演奏的莫札特[第五号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的美质、弹性,乐团的丰满与低频自然延伸表现都很好,弦乐群充满光泽,而且能够呈现丝丝缕缕的解析质感。
满满幸福感
接下来听希拉蕊演奏的[云雀飞翔],小提琴的声音真的美,管弦乐伴奏也是细致丰富,充满和谐之美。以这整套器材售价20万左右来说,在一般小空间中聆听,真的可以享受到优美的音质了,而且解析力又那么好。音响迷不必抱怨音响器材都是天价,这套器材的价格买不到一条[天价线材],但却已经可以为你带来满满的聆乐幸福感与满足感。
可选配高灵敏度音箱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我并没有以大型猛爆管弦乐来举例,这是因为这类音乐我喜欢开大音量听,否则根本不过瘾,而A390(或Amphion Argon 1)此时就碰到天空板了,无法以我满足的音量提供管弦乐该有的磅礴气势。我想,如果A390是搭配灵敏度在95dB左右的落地音箱,应该就能满足我对大型管弦乐的要求了。我的意思是:功放的功率大小不是绝对的,要视搭配音箱的灵敏度。如果能够搭配95dB甚至100dB的音箱,39瓦一样能够发出惊天动地的音乐规模感。
带来意外的惊喜
总结Eleven A390的评价,它的外观并没有抢眼之处,但其声音表现却能[抢耳]。以一部售价55,00元(新台币)的综合功放来说,它并没有时下DAC、流媒体播放等综合功能,就只是好好做一件事:放大音乐信号。其实这样就够了,它已经为我带来意外的惊喜。
规格:
晶体综合功放。推出时间2024年。每声道输出39瓦(8欧姆负载),频宽1~110KHz,-1dB,THD: 0.005%,Slew Rate: 26V/uS,S/N Ratio: 119 dB,三段增益可调。体积320x210x75mm,净重4.7公斤,参考售价55,000元(新台币),制造厂商:拾壹音响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