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 微信

Hao4K影音


[交流分享] 如何欣赏音乐,才是欣赏音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年04月15日 16:54 11449 2 来源:高级Hi-Fi> 交流分享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

spill力 帖主

2022-4-15 16:54

承接上文,作为一个[成为达人]的达人,探索不同是好(然后半途而废)是我生平最大的兴趣。
但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哲学还是玩游戏,我最怕遇到那些经常大声疾呼[不识得谁谁谁就不好说自己喜欢什么]、[根本大部分人都不懂的欣赏什么]的[资深发烧友]。这些烧到上脑的[发烧]行为,被外国的网络世界统称为 gatekeeping。大概自己喜欢的事能够得到大众赏识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有时[发烧友]为求自证不凡,下意识地却又会不断提高自己兴趣的门槛,务求要将每个在新手阶段兴致勃勃的入门者拒诸门外、赶入穷巷。而最恐怖的是,随着我对音乐的认识逐渐加深、逐渐发掘到更多自己喜欢的音乐,我发现自己稍有不慎,几乎也成为过自己曾经非常讨厌的人。  

比拼履历的音乐文化
在这个或许比维也纳更加维也纳、人人自细都弹到八级钢琴的[音乐之都],[欣赏音乐]很自然也成为了一门要比拼履历的高深学问:能够形容音乐勾起什么感受不过只是阿猪阿狗都做得到的基本水平,能够分辨到不同乐器大概只是 level 2,若然能够听得出首歌用什么 chord progression 啊 scale 啊 modulation 啊、能够随手拈来每个音乐 genre 咩特色啊发展史啊代表作啊,那么你才算没白费到音乐人的努力啊。但最近我念兹在兹的,是我在独立记者谭蕙芸《文字欲:回应时代的特写新闻》书中看到的一个专题故事。这篇写在 2015 年的人物专题,记录了自由工作者庞一鸣带领十多位青年人在欧洲一个月的卖艺之旅。虽然大部分团员都没有受过音乐训练,意外的是他们业余到不能再业余的 a cappella 演出,却居然在[真.音乐之都]维也纳几次引来上百位路人的围观;与此同时,团内一个音乐背景最浓厚、甚至将赴西班牙修读音乐的女生,却形住当地人是西洋乐的专家、害怕一旦放弃乐谱就会犯错失准,拉小提琴时总要死盯着地上的乐谱。庞一鸣看不过眼,手起刀落、突然一手夺去她的乐谱。当刻被迫即场演奏的她,在她十多年音乐生涯里面,才第一次感受到向观众直接分享音乐的乐趣(而且打赏也明显增多)。记者谭蕙芸如此写道:[我忽然明白,港式音乐学习给她加诸的枷锁有多重。我想到无数香港孩子,每天被父母强迫练琴和参加音乐考试。这些孩子到最后能演奏出各种名师作品,却没法子驾驭音乐,不敢离经叛道地创作。大部分的孩子是被训练去『学音乐』,却没懂得『玩音乐』,似乎倒过来『被音乐玩』。]若然我们自细就接受的中文教育,令到我们理解歌词时特别着重作者原意,执于閲读洋洋千字的歌词分析企图拆解歌词的每个隐喻、每个教训;那么我们未出娘胎就已经耳熟能详的贝多芬音乐、由细到大就被迫接受的音乐教育,又令到我们今日成为了一群怎么样的音乐迷?

没有所谓[最正确]的欣赏方法
而观乎某个(黄色笑哈哈 logo 的)网上讨论区许多责难[很多人根本不懂欣赏音乐]的文章,不难发现他们眼中的[模范乐迷]必然要对每种乐器特色、编曲元素、音乐 genre 分类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必然要懂得从乐理的角度去细味每一部分的歌曲细节。某程度上,我同意拥有更多音乐知识,往往能令[欣赏音乐]成为一门更有乐趣、更有深度的学问。然而这种[只有如此欣赏音乐,才是真真正正地欣赏音乐]、带有浓厚 gatekeeping 色彩的论调,我实在难以苟同。而我认为,音乐之所以没有所谓[最正确]的欣赏方法,无非因为每种欣赏音乐的方法,或多或少也必然存在自身的一套侷限。 比如是[乐理]。暂且撇开上面影片里面的种族议题不谈(毕竟不是这篇文章的讨论重点),这段鉅细无遗的 video essay 援引了音乐界的学者研究、北印度古典乐理等等例子,尝试提出一个于我而言非常新鲜的论点: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乐理],説穿了不过只是[西洋乐理]--一套围绕着几位德国古典音乐家的作品、建基于[18 世纪欧洲音乐家的和声风格]的分析所归纳而成(因此无法代表全球所有音乐)的理论框架而已。又不是説[乐理]在东亚地区的音乐以至流行音乐毫无用武之地,但我想藉此提出的是,不同时空、不同种类的音乐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欣赏方式,譬如音乐和舞蹈的紧密结合其实是非洲音乐的一个重大特色,所以(就如影片所言)一个闻歌而不能起舞的人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懂得欣赏非洲音乐的人;同时,若然我们套用建基于[18 世纪欧洲音乐家的和声风格]、因而尤其重视功能和声(functional harmony)的音乐理论去分析当代音乐的话,那么大部分 chord progression 都是简简单单的流行音乐,都会成为没有欣赏价值的音乐(但这明明并不是流行音乐最着重的特色)。或者换个説法,若然好的艺术是要打破旧有规矩的话,当我们坚持要用某种建基于旧有作品而约定俗成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新的作品时(就好像用古典音乐的框架去分析 rapper 一样),最后最能够得到大众欣赏的,大概只会是最照板煮碗、最刻板沉闷、最因循守旧的一盘音乐冷饭。要谨记音乐最原始而最真实的力量,源自情感上的投入、心坎里的共鸣,而不在知识上的饱满、理性上的分析--乐理不过只是协助我们解释这种情感力量的语言,对音乐史的认识不会令到一首歌曲变得更加感动。

不要令大众怯于讨论音乐
我甚至有时怀疑,香港乐迷之所以特别喜欢讨论歌词,无非是因为没有乐理知识、不熟悉音乐史而自觉自己根本没有资格讨论音乐,反而因为人人都读过中文,所以分析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学技巧相对较有把握。跟朋友讨论音乐的时候,最怕就是听到他们左一句[对这些不是很熟]、右一句[sor 我听这个垃圾歌都没有什么文化],有时甚至想回敬他们一句:就如一个看画展的人无需仔细懂得每种绘画技法、各种颜料在画布粘度上的各种分别(当然你想研究这些也不是问题),就如一个逛历史博物馆的人无需透彻认识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当然做足功课也都无妨),任何兴趣、任何文化既可以深入钻研、也可以点到为止--反正咸鱼白菜各有所好,不断向着一只生平只爱吃草(而这也没有什么问题啊)的牛不断哀鸣[整个乐坛就是这你呢种牛搞坏了],也只不过是对牛弹琴而已。
所以,当有人形容一首歌好时,请不要説:这首麦用了什么什么 jazz chord 啰!当有人形容[个 bass 好好?]时,请不要説:像日本这种歌玩了这种曲风几十年啦,这边都后知后觉!当有人形容[个结他好 dreamy]时,请不要説:这只声是 dream pop 。固然你可以评论音乐、你可以叫人尝试更深入地欣赏一首音乐(而这正正是驱使创作者和乐迷进步的最大动力),但你不应该随时指责其他人的音乐品味特别[低劣]、或是欣赏音乐的方法特别[错误]。对于一个正在初尝某种兴趣、某种文化的人,最洩气的莫过于是听到这些站于高台之上评头品足、装模做样的把玩着各种术语的精英论调。毕竟,要一样文化可以络绎不绝,生意非常兴旺,首要条件是不要太过销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

saiduck 2

2022-4-20 14:04

放松心态去感受音乐就行了,这个哪有这么绝对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绑定微信 + 关注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得消息通知!
:
中级发烧友
:
介绍未填写

主题

帖子

积分4023

Hao4K影音app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