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 250Hz-1K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影响的音色明亮度。
黑管 150Hz-60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3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
双簧管 300Hz-1K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1-5KHz提升使音色明亮华丽。
小号 150Hz-250Hz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7.5KHz是明亮清脆感频带。
钢琴 27.5-4.86KHz是音域频段。音色随频率增加而变的单薄;20Hz-50Hz是共振峰频率。
竖琴 32.7Hz-3.136KHz是音域频率。小力度拨弹音色柔和;大力度拨弹音色丰满。
萨克斯管 600Hz-2KHz影响明亮度;提升此频率可使音色华彩清透。
吉它 100Hz-300Hz提升增加音色的丰满度;2-5KHz提升增强音色的表现力。
低音吉它 60Hz-100Hz低音丰满;60Hz-1KHz影响音色的力度;2.5KHz是拨弦声频。
电吉它 240Hz是丰满度频率;2.5KHz是明亮度频率3-4KHz拨弹乐器的性格表现的更充分。
电贝司 80Hz-240Hz是丰满度频率;600Hz-1KHz影响音色的力度;2.5KHz是拨弦声频。
手鼓 200Hz-240Hz共鸣声频;5KHz影响临场感。
通通鼓 360Hz影响丰满度;8KHz为硬度频率;泛音可达10-15KHz。
低音鼓 60Hz-100Hz为低音力度频率;2.5KHz是敲击声频率;8KHz是鼓皮泛音声频。
地鼓(大鼓) 60Hz-150Hz是力度音频,影响音色的丰满度;5-6KHz是泛音声频。
通过上述音源的频率范围,我们可以知道人类能听到的歌声和乐器的频率范围是在20KHz以内,而根据著名的“乃奎斯特取样定理”:在模拟讯号数字化的过程中,如果保证取样频率大于模拟讯号最高频率的2倍,就能100%精确地再还原出原始的模拟讯息,再加上10%的余量和工业化制作流程最终确定了CD的采样率为44.1KHz。普通CD更完整的来说就是16bit 44.1Khz采样率的PCM。
理论上44.1KHz采样率是足够了,但是那些听不见频率的声音能保留或增加采样率,就能让数字音乐更接近原始的模拟讯号:
单位时间内采样率越高,那么曲线就越平滑,另外16bit提高到24bit,也能降低后期处理中的量化噪音以提高讯号的动态(信噪比),这个和视频的10bit基本同理!所以HI-RES(高解析音乐)的一个分支就是24bit 96KHz或192KHz的PCM。
HI-RES(高解析音乐)的另一个分支就是DSD了,在 1990 年代初期,索尼想要一种面向未来的、更便宜的媒体来存档他们的模拟母带。1995 年,他们得出结论,直接从模拟到数字存储 1 位信号将允许他们输出为任何可以想象的消费数字格式,即使用脉冲密度调制对音乐进行编码,脉冲密度调制是一系列单比特值,采样率为 2.8224MHz。这相当于普通CD 采样率 44.1KHz 的 64 倍!
这里注意DSD的采样率虽然至少是普通CD的64倍,但是其采样精度才1bit哦!根据专家的测试和评估:
一种估计是 1 位 2.8224MHz DSD64 SACD 具有与 20 位 96KHz PCM 相似的分辨率
另一种估计是 1 位 2.8224MHz DSD64 SACD 等于 20 位 141.12KHz PCM 或 24 位 117.6KHz PCM
根据我的实测,我更倾向于DSD64至少相当于24 位 117.6KHz PCM,所以DSD64的解析度是肯定不如192khz的PCM!
真正的DSD在录音环节就应该采用DSD技术,也就是说至少1995年之前都不可能有真正的DSD。另外DSD设计之初只是用于母带数据的保存,而DSD母带的后期处理绝大多数的软件都是必须将其转为PCM再进行的,所以DSD这项技术的存在本身就有着不小的争议性,时至如今基本上又回归到其设计之初的用途罢了!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音乐厂牌:
我们听的每张音乐专辑都有发行公司,这是我们所说的音乐厂牌(Label),它的产生标志着音乐工业化,商品化。
当今世界的唱片绝大部分份额掌握在三家大公司手中:环球(Universal Music Group),华纳(Warner Music Group)与索尼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这三家大公司旗下有着非常庞大数量的音乐厂牌,几乎都是并购进来的。
我是80年代中期就开始听磁带了,那时候基本都是从新华书店买的引进版,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能在隐蔽小店里买到宝丽金的原版带,我记得好像要20元一盘,作为童安格和谭咏麟的忠实粉丝,我是省下无数的早中饭钱和压岁钱才收集全了偶像的原版带,如今想来很是幼稚,但这收集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宝丽金、百代、滚石、上华、飞碟这些厂牌老歌迷肯定都是耳熟能详的,而口水歌手的发行公司:乐升、威扬、天艺,聪明的”老烧“应该早就注意到了哦!
另外古典乐的厂牌:
1、DG(Deutsche Grammophon)德国古典乐厂牌,俗称”小黄标“,1898年由唱片业创始人Emile Berliner成立,由于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伯姆(Karl Bohm)等一批大师的加入,它从五十年代迅速崛起,在古典音乐界树立起权威地位。
2、Philips records 1950年在荷兰成立。1962年与DG合资,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唱片公司。1972年,飞利普和DG合并在宝丽金集团(PolyGram Group)里,规模更加庞大,成为唱片业的巨头。它旗下的艺术家大都为欧洲的精英,如小提琴家阿瑟·格鲁米欧(Arthur Grumiaux),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等等。
3、Decca records 1929年在英国成立的厂牌。1940年,它开发出了当时最先进的全频带录音,简称FFRR。这一技术本来是应海军部的要求开发的,目的是辨别英国潜水艇和德国潜水艇间的区别。1944年,Decca公司将此技术运用到唱片上,使音质有了长足的进步。从那以后,Decca公司的录音质量始终居于领先地位。它旗下的艺术家阵容虽不如DG和菲利普强大,但也毫不示弱,指挥家乔治·索尔第(Georg Solti),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Ruggiero Ricci)等等。同时Decca 在爵士乐与乡村乐领域亦非常的强大。
DG,Philips records,Decca records这三家古典乐厂牌目前都归于环球(Universal Music Group)旗下。
我这里给大家介绍厂牌,就是让大家在收集所谓的德国母带或DSD之前,先看看发行商是否是这些知名的厂牌,即便是口水歌的歌手,CD封面上都没有所属厂牌的标志,也就是说其所谓的发烧制作根本就不可能获得母带,那啥德国母带重作或DSD不就是一个笑话吗?
另外像一些所谓的”发烧“公司,比如某鱼或某
音箱品牌的试音天碟,最喜欢搞一些知名歌手或乐手的合集,请问你都没有其所属公司的母带,怎么制作出DSD或HI-RES PCM来啊!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发烧友耳熟能详的: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这个现场版的录音只是经过某音箱品牌的增益处理后就秒变为试音神曲了!但你去听听实际正式发行的CD,根本就没那么大的音量(制作电平)!
至于古典乐,不说大编制的交响乐,即便是小编制的几重奏或某种乐器,那些所谓的”发烧“公司有能力(财力或魅力)请大师到天价专业录音棚来录制或从原版公司获得母带数据吗?如今会用声卡调个音的民间大师,抖音上可是一抓一大把哦,网红歌手的粉丝可是要比当红专业歌手要多的多哦!
初级高清玩家包括我在开始之初,都是喜欢把电视机调到”鲜艳"模式来看,这本无可厚非,而玩发烧音乐也是同理,你喜欢与否都是很主观的!